『ps:再有幾章這本書就要完結(jié)了,回想起這本書寫了整整兩年半,也是蠻感慨的。感謝一路陪伴至今,以及一直以來支持這本書、支持作者的書友們,萬分感謝。最后,容我再求一次月票~』
————以下正文————
秦國對魏國的戰(zhàn)爭,其實早在魏昭武九年的五月便可瞧出苗頭,那時,秦國的武信侯公孫起便駐軍河西走廊的「高陵縣」,擺出一副欲魏國河西郡發(fā)動進攻的架勢,一看就知道是想響應(yīng)楚國與魏國的戰(zhàn)爭,盡可能地為楚國分擔(dān)壓力,希望以此讓楚國能擋住魏國的攻勢。
但遺憾的是,魏國如今的實力遠遠超乎秦楚兩國的預(yù)估,縱使魏國沒有調(diào)動‘西線’的兵力,單憑商水、宋郡、齊地三塊地方的駐守魏軍,亦足以覆亡楚國,將楚國打得龜縮于彭蠡郡。
魏國的‘西線’都有誰?
河西的司馬安、河?xùn)|的魏忌,還是河套的廉駁——自從上次魏秦戰(zhàn)爭結(jié)束之后,鑒于上將軍韶虎的魏武軍目前仍駐扎在韓國薊城一帶,且河套的「原中要塞」又是廉駁奪回,天策府便遷任廉駁為「林中守」,請后者駐守原中要塞。
畢竟原中要塞乃是整個河套的中心,若此地再像上回那樣失陷,那么,似朔方郡、九原郡、云中郡、銀川郡等等,恐怕皆難以避免被切斷與魏國本土的聯(lián)系。
因此,朝廷希望原中要塞有一位猛將鎮(zhèn)守,便選中了「原云中守廉駁」。
至于云中郡,朝廷改派前韓國將領(lǐng)「公仲朋」鎮(zhèn)守,以防備北方草原的胡人犯境。
隨后到了魏昭武十年五月,正值魏國對楚國展開三路大軍的猛攻,而此時在秦國這邊,在完成春種之后,秦軍主帥武信侯公孫起開始了對河西郡的兵事行動,加大對魏國的壓力。
此時武信侯公孫起對魏國的用兵方式,主要還是以試探為主,看看魏國在已經(jīng)對楚國發(fā)動猛攻的當下,是否還有余力抗拒他秦軍的進攻。
倘若魏國表現(xiàn)地過于被動,那么秦國恐怕就會加緊進攻魏國了。
可沒想到,在得知秦軍踏入河西郡的境內(nèi)后,魏國的表現(xiàn)簡直就是針尖對麥芒,河?xùn)|守魏忌第一時間就率領(lǐng)四萬河?xùn)|軍進駐河西,與河西守司馬安匯合。
隨即,駐軍在安邑的桓王趙宣,亦率領(lǐng)北一軍,包括他麾下的太原守樂成、陽邑侯韓徐兩人,率領(lǐng)七萬大軍,駐軍于汾陰,隨時準備支援河西。
而在河套那邊,朔方守趙成岳、九原守馮颋、云中守公仲朋,亦在隨后的兩個月內(nèi),紛紛抽調(diào)兵力增援原中要塞,防止秦軍攻打河套。
不夸張地說,此時魏國已經(jīng)開始在‘西線’堆積重兵,就等秦軍打響這場仗。
打探到這些消息,秦將公孫起亦不禁心生遲疑。
見此,魏軍的‘西線諸軍’亦按兵不動。
倒不是怕了秦國而不敢主動開戰(zhàn),只是沒有必要而已,在有選擇的情況下,魏國當然傾向于一個一個地解決對手,先攻滅楚越兩國,最好在覆亡兩國后再休養(yǎng)生息一兩年,介時再對秦國用兵,那保準是手到擒來。
說白了,如今魏國已立于不敗之地,根本無需著急開戰(zhàn)。
不久之后,魏王趙潤的岳丈秦王囘,從武信侯公孫起的書信中,得知了「魏國積極在西線堆積重兵」的消息,不由地眉頭緊皺。